五花八門的醫療機構名稱不僅讓人困惑,還可能誤導患者。國家新規為醫療機構命名劃出清晰紅線,一場醫療“正名”運動正在全國展開。
今年8月,河北一家醫院設立的“渾身不得勁”門診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。這個聽起來更像網絡流行語而非醫療專業的門診名稱,在亮相不足五天后就被當地衛生部門叫停。
該門診原本旨在服務亞健康人群的綜合調理,但過于口語化和寬泛的名稱極易造成患者誤解。
類似的醫療機構命名亂象層出不窮——從夸大療效的“一針靈”“克星門診”,到利用諧音暗示治療隱私疾病的“秘尿門診”,再到標新立異的“不愛上學門診”“生命能量修復門診”。
1.命名亂象:從諧音梗到夸大宣傳
“渾身不得勁”門診被叫停事件,暴露了部分醫療機構在命名上的隨意性。這類標新立異的名稱雖在短時間內能吸引眼球,卻背離了醫療行業的專業性和嚴肅性。
近年來,醫療機構命名呈現出明顯的網紅化傾向。不少機構熱衷使用“疑難病”“專治”“專家”“名醫”“祖傳”“包治”“根治”等詞語。
這些名稱要么夸大療效,要么故弄玄虛,要么使用諧音梗暗示治療隱私疾病。
更有甚者,將普通診室冠以“國際診療中心”等名頭,或冒用“協和”“同仁”“華山”“湘雅”等知名醫院名稱,試圖抬高身價。
這些套路已超出了營銷技巧的范疇,直接侵害了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。
2.國家出手,政治命名亂象
針對醫療機構命名亂象,2025年7月,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、國家中醫藥局綜合司和國家疾控局綜合司聯合發布了《關于規范醫療機構門診名稱管理工作的通知》。
《通知》強調,醫療機構應當遵循依法合規、科學規范、清晰準確的原則進行門診命名。門診名稱必須與診療科目相匹配,可在一級診療科目基礎上細化,如“內科門診”“心血管內科門診”等。
國家衛健委明確劃定了命名禁區:不得使用模糊籠統名稱;不得使用可能產生歧義或誤導患者的名稱;不得利用諧音、形容詞等暗示療效。
同時還包括不得使用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違反公序良俗、標新立異、容易引發社會焦慮和爭議的名稱。
3.分級管理:醫療機構命名的多層次規范
醫療機構命名規范不僅限于門診,更涵蓋了整個醫療機構的名稱管理體系。
醫療機構的名稱由識別名稱和通用名稱依次組成,如“XX市人民醫院”,“人民醫院”為通用名稱。
醫療機構只準使用一個名稱。確有需要,經核準機關核準可以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名稱,但必須確定一個第一名稱。
對于含有“中國”、“全國”、“中華”、“國家”等字樣的名稱,必須經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審核后,報國家衛生健康委核準。
以“中心”作為醫療機構通用名稱的,如“康復中心”、“醫療中心”,其技術水平要達到所在地先進水平,且必須由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核準。
4.中醫醫院:命名須符合中醫理論
針對中醫醫院命名,新規有特別要求。中醫醫院設置的專病門診應以疾病、癥狀命名,符合中醫理論、科學規范、簡短準確。
應使用較為通俗易懂的名稱,如“心悸門診”、“失眠門診”等,讓患者一目了然。
不得采用夸大、不切實際的用語,不得采用誤導患者的用語,這與中醫強調的“實事求是”理念一脈相承。
黑龍江省的規定進一步明確,中醫醫療機構名稱應當同時符合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規范中醫醫院與臨床科室名稱的通知》有關規定,確保中醫醫院命名既符合通用規范,又體現中醫特色。
5.名稱背后:醫療本質與患者權益的回歸
醫療機構命名規范的深層次意義,在于推動醫療行業回歸專業本質,保障患者權益。
門診名稱是患者選擇就醫的“第一指引”。當患者被花哨名稱誤導,可能會走錯科室、耽誤治療,也會降低對醫療行業的信任度。
規范命名有助于患者精準對接所需服務,減少因名稱混淆造成的掛錯號、重復就診現象,提高就醫效率。
醫療機構命名規范是醫療行業回歸本位的深刻校正。它讓醫療機構聚焦于提升診療技術水平,而非依靠標新立異的名稱吸引患者。
醫療機構命名規范化工作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。從醫院的整體名稱到各科室門診的名稱,都將經歷一場徹底的“正名”運動。
黑龍江省已率先出臺《醫療機構名稱審批核準工作規定(試行)》,細化了醫療機構命名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。
醫療機構命名如同患者就醫的“導航”,清晰規范的命名有助于患者快速準確匹配所需服務。當每一個醫療機構名稱都清晰、準確、易懂,患者的就醫之路才能更順暢。
最后,如果您的診所需要一款集線上預約、客戶管理、線上商城、進銷存管理、營銷管理、微信服務、數據分析等功能為一體的診所管理系統,歡迎隨時聯系。
關注康博嘉微信公眾號
獲取營銷干貨和最新活動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