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紙批復悄然落地,眾多診所長期面臨的檢驗檢測限制終于迎來松綁,基層醫療服務體系迎來重要變革節點。
“支持診所與第三方醫療機構簽訂服務協議,合作開展檢驗業務。”2025年9月30日,國家衛健委對人大代表建議的正式答復,為診所檢驗業務打開了新空間。
這份政策回應雖非獨立出臺的全新法規,卻以明確態度放寬了診所檢驗業務約束,為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升級提供了關鍵指引。
1.政策破冰:診所檢驗的“松綁”信號
這份來自國家衛健委的答復,直接回應了關于放開診所檢驗檢測業務限制的人大代表建議,明確了支持診所與第三方醫療機構合作開展檢驗業務,推進區域檢驗資源共享的方向。
近年來,我國民營診所數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。數據顯示,2023年末,全國共有民營診所27.6萬個,相較于2018年的18.9萬個,總量大幅增加。
這些診所作為醫療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,主要提供常見病、多發病診療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。
然而,檢驗檢測業務的限制一直是制約診所服務能力提升的瓶頸之一。此次政策調整可謂是對基層醫療需求增長的積極響應。
值得注意的是,政策同時為診所提供了設備配置的靈活性。根據《診所基本標準(2022年版)》規定,除基本設備外,診所應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對應的其他設備。
而新政明確,由其他機構提供醫學檢驗服務的,可不配備相關設備,這大大降低了診所的運營門檻和設備投入成本。
2.資源下沉:檢驗共享與醫保覆蓋
新政亮點在于打破傳統醫療資源分配模式,通過合作共享讓診所患者享受到更專業的檢驗服務。
按照新政要求,診所與其他機構合作開展醫學檢驗服務時,可不再配備相關設備。這一規定顯著降低了診所提供檢驗服務的門檻和運營成本。
同時,基本醫保政策也堅持向基層傾斜。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看普通門診,報銷比例通常比二三級醫院高出5到10個百分點。
醫保定點管理對公立和民營診所一視同仁,符合條件的診所都能申請成為醫保定點機構,這無疑增強了診所的市場競爭力。
在醫保支付體系完善方面,各省份可結合實際,將中醫適宜技術納入報銷范圍。目前,大部分省份已將符合條件的“針灸、治療性推拿等具有中醫特色的醫療服務項目”納入醫保支付范圍。
3.質量把關:安全與監管并行
放開限制不等于放松管理。國家衛健委在答復中強調,鼓勵在保證“生物安全和檢驗質量”的前提下,由醫學檢驗實驗室為基層醫療機構等提供檢查檢驗服務。
為此,衛健委已印發《醫學檢驗實驗室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(試行)》,對“室內質控和室間質評”提出明確要求。
強化監管也是此次新政的重要內容。《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》要求診所與備案機關所在地監管平臺對接,及時上傳執業活動信息,主動接受監管。
衛生健康和中醫藥主管部門通過信息化、大數據手段,將診所納入本地醫療質量管理控制體系,確保診所服務質量不因檢驗業務外包而降低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這一政策出臺恰逢國家大力整頓檢驗領域之時。2025年4月,國家衛健委等部門聯合發布了《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檢查檢驗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醫療機構對檢驗套餐進行全面梳理,遵循“最少夠用”原則,嚴禁將臨床意義不足、缺少循證支持的項目用于臨床診療。
4.未來布局:診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
國家衛健委明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:將加強診所執業全周期全要素監管,鼓勵符合條件的醫師開辦診所。并協同國家醫保局完善醫保政策措,更好滿足公眾就醫用藥需求。
此外,推動信息化建設也是提升診所服務質量的關鍵環節。截至2024年,全國已有12個省份建成了省級“影像云”,22個省份建立了檢查檢驗結果信息互通共享機制。
這些基礎設施為診所檢驗結果互認提供了技術支撐,有助于減少患者重復檢查。
在醫師資源方面,政策也提供了有力支持。《醫師法》《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》等文件為醫師多點執業提供制度保障,有助于優化醫師資源配置,提升診所服務質量。
全國人大代表耿福能曾指出,執業醫生開辦診所是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,一方面,診所“貼近社區、靈活高效”,可快速填補基層醫療資源缺口。
另一方面,醫生自主辦醫能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,滿足群眾多樣化健康需求。
從檢驗套餐的“應拆盡拆”到診所檢驗業務的“外包”合法化,醫療檢驗領域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變革。
診所與第三方檢驗機構合作的推進,意味著未來患者在社區就能完成更多檢查項目,無需再為了一項檢驗奔波至大醫院。
政策的落地實施,正悄然擴展基層醫療服務的邊界,分級診療的藍圖在檢驗資源的共享中逐漸清晰。
最后,如果您的診所需要一款集線上預約、客戶管理、線上商城、進銷存管理、營銷管理、微信服務、數據分析等功能為一體的診所管理系統,歡迎隨時聯系。
關注康博嘉微信公眾號
獲取營銷干貨和最新活動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