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家衛健委在短時間內連續發聲,明確支持診所開展檢驗業務,這份政策紅利將如何重塑基層醫療格局,診所又該如何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?
過去,患者到診所看病卻要跑去大醫院做檢查;診所因設備有限,難以開展精準診療;常見病、多發病患者不得不涌向本已擁擠的大醫院...
但最近,國家開始針對這些痛點尋找解決方案。2025年7月,國家衛健委在回復中提出“大力支持數字化遠程醫學檢驗服務”。緊接著9月30日,國家衛健委再次明確表態“支持診所開展檢驗業務”,并出臺了具體實施細則。這兩次密集表態向市場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:診所檢驗業務的政策壁壘正在系統性破除。
1.國家為何連續發力診所檢驗?
國家衛健委在2025年9月30日對人大建議的答復中明確指出:支持診所與第三方醫療機構簽訂服務協議,合作開展檢驗業務,推進區域檢驗資源共享。
政策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三大突破:
設備配置靈活化:診所無需強制配備全品類檢驗儀器,可根據自身診療科目靈活配置設備,特別適配POCT(即時檢驗)等小型化、便捷化設備的應用。
合作模式多樣化:正式明確兩類合規合作模式——診所可與第三方醫療機構簽訂協議,開展自身未配備設備的檢驗項目;在保證生物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,委托醫學檢驗實驗室提供外包服務。
醫保支持協同化:基層醫保優惠政策向診所傾斜,患者在診所就診的普通門診報銷比例比二三級醫院高出5-10個百分點;民營診所與公立機構醫保定點申請“一視同仁”。
數據顯示,全國診所總量已接近40萬家,但這些基層醫療機構長期以來存在“診斷能力短板”。此前多數診所因缺乏檢驗設備,對感染性疾病、慢性病等常見病的診斷依賴經驗判斷,難以精準區分細菌/病毒感染、明確病情嚴重程度等關鍵信息。檢驗能力不足已成為制約基層診療水平的核心瓶頸。
2.檢驗放寬政策將如何重塑診所行業?
診所功能定位將發生根本轉變:從“常見病初步診斷和治療”升級為“精準診斷+健康管理”的雙核心模式。
這一轉變意味著診所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,具體表現在:
服務邊界擴展:診所不再只能處理感冒發燒等簡單病癥,而是可以深度參與慢性病管理,為高血壓、糖尿病患者提供定期的血糖、血脂、肝腎功能監測,實現真正的全程健康管理。
診療流程優化:通過即時檢測快速鎖定病因,患者無需輾轉奔波,診療效率可提升50%以上。在秋冬呼吸道疾病高發期,這類服務的重要性尤為凸顯。
醫療價值提升:檢驗數據帶來的精準診斷,極大地提升了醫療服務的專業性和可信度,患者因為“能查能治”而留下,忠誠度遠高于一次性的“開藥”服務。
政策將推動形成“基層首診、雙向轉正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聯動”的分級診療格局。2023年我國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(ICL)市場滲透率僅6%,遠低于美國的35%、日本的60%,檢驗資源共享潛力未充分釋放。
政策松綁正是為了激活基層承接能力,讓診所真正成為分級診療體系的堅實“網底”。
3.診所如何把握這一機遇?
面對這一政策紅利,診所經營者應如何行動?選擇適合的合作模式是關鍵第一步。
目前主流的三種模式包括:
配置小型化即時檢測設備:適合開展血常規、感染指標、幽門螺桿菌等27個快速檢驗項目,具有操作簡單、出報告快、占地小的優勢。
與第三方檢驗機構合作:無需購置設備即可提供全項目檢測服務,可對接LIS系統,檢驗結果自動回傳至診所。
使用一體化云檢平臺:系統直接開單→設備檢測→AI智能解讀→生成報告,全流程自動化,報告自動推送給患者,提高服務體驗。
診所內部升級同樣不可或缺:
空間改造:規劃出符合生物安全標準的采樣區(采血區)、樣本暫存區。
技能培訓:確保護士或醫生熟練掌握靜脈采血、樣本采集、保存和冷鏈運輸的知識與技能,保證樣本質量。
質量管控:接入屬地監管平臺,實時上傳執業信息,全面納入區域醫療質量管理控制體系。
把握政策紅利窗口期至關重要。目前正值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發期,盡早建立檢驗服務,有助于診所更好地服務患者和跟蹤復診情況。隨著政策全面落地,兩類診所將脫穎而出:
專業化診所:深耕某一領域(如兒科、慢病管理),通過精準檢驗提升服務能力;
智慧化診所:接入云檢平臺,實現開單、檢測、報告解讀全流程自動化,患者候診時間壓縮至10分鐘內。
隨著診所檢驗能力的提升,患者不再需要為基礎檢驗奔波于大醫院,基層醫療的真正價值得以彰顯——構建起分級診療的堅實基礎。對于診所經營者,此刻正是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:抓住政策紅利,選擇合適模式,全面提升服務能力,方能在基層醫療新格局中占據先機。
最后,如果您的診所需要一款集線上預約、客戶管理、線上商城、進銷存管理、營銷管理、微信服務、數據分析等功能為一體的診所管理系統,歡迎隨時聯系。
關注康博嘉微信公眾號
獲取營銷干貨和最新活動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