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所創建于1971年、淮海經濟區集醫療、教學、科研、預防于一體的重要三級甲等綜合醫院,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徐礦總醫院多年來深耕學科建設,其王牌科室心內科更是技術精湛、聲名遠播??剖夷觊T診量超數萬人次,完成各類心臟介入手術數千例,患者出院后隨訪需求巨大且至關重要。然而,正是這樣一家實力雄厚的醫院,也曾被“隨訪”這件“小事”深深困擾。如何將頂尖的臨床實力,轉化為出院后持續、溫情的患者關懷,成為他們尋求突破的關鍵。
1.隨訪困局:時間、信任與工具的三重挑戰
在徐礦總醫院心內科,李醫生有一份“隱形工作清單”,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名字:
冠心病術后需監測用藥的張叔叔
心衰恢復期要跟蹤體征的王阿姨
心律失常需叮囑復查的李女士
……
他們都是剛剛出院、最需要醫生持續關心的患者。這些待隨訪的工作,不僅關系到患者康復成效,同時還是國家臨床路徑和醫保要求的重要環節。
但李醫生提起隨訪,總會忍不住嘆氣:“道理誰都懂,可醫生哪有整段時間能坐在診室里打電話呢!”
門診室里,每天要接診幾十位患者,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;
電話這頭,撥出的電話十有八九被患者拒接;
加班補錄,下班以后還要抱著電腦補錄隨訪記錄,流程繁瑣不說,數據還不夠規范,難以形成統一管理。
久而久之,隨訪成了一件“人人重視,但難以落實”的尷尬事。
"我們比誰都希望做好隨訪,但現實是既缺時間,又缺有效工具。"李醫生揉著太陽穴,語氣中滿是無奈。
2.一次“碎片時間”的嘗試與價值
去年底,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徐礦總醫院上線了一套新的隨訪系統。
這天,李醫生像往常一樣,結束門診、查房等一系列工作后,并未急著離開。他走到走廊,拿起手機,點開企業微信里的隨訪界面,看到界面上的第一個患者張阿姨的名字,直接點了下一鍵外呼。
近期新上線的系統內集成了醫院的呼叫中心,此次通話不再顯示陌生號碼,患者的手機屏幕上清晰呈現出“徐礦總醫院”的官方標識,有效避免了以往因號碼陌生而被拒接的困擾。
張阿姨接到電話,聽到了是他信任的李醫生,非常開心,“李醫生,辛苦了,還特意打電話問我情況……”
通話結束后,李醫生直接在手機界面填寫隨訪要點,便捷高效,輕巧自然。
如今,隨訪的時間和地點都靈活了,隨訪化作分散在日常零碎時間中的“小動作”,不再堆積成山,也顯著減輕了醫生下班后的負擔。
李醫生在食堂吃飯時還時不時地跟同事分享:“以前總覺得隨訪是負擔,現在成了順手就能做的事?!?/p>

2.接聽率提升與信息質量的飛躍
科室可以從隨訪系統的數據看板上,工具的使用讓隨訪電話的接通率從以往不足50%大幅提升至90%以上。

同時,醫院質控部門也發現,隨著接通率攀升,醫院能夠主動收集到的患者康復信息也實現了從“零散被動”到“系統完整”的質變。
以往,醫生很難系統性地掌握患者出院后的情況:血壓控制得如何?藥有沒有按時吃?癥狀是否反復?只能偶爾在患者返院復診時零碎詢問,更多時候處于“患者不找、醫院不知”的被動狀態,存在明顯的管理盲區。
而現在,一旦電話接通,溝通變得高效而深入。就像張阿姨,她一看到是“徐礦總醫院”的官方來電,便放心接起,還主動反饋:“醫生,我這兩天血壓有點波動,您看調藥嗎?”這樣高質量的信息互動已成為常態。醫護人員不僅能及時了解患者體征,還能收集藥物不良反應、生活方式依從性、心理狀態等多維度信息,真正實現隨訪數據的全面性、連續性和系統性。
隨訪,不再只是“例行公事”,而是連接醫患的橋梁。
3.管理價值的躍升
隨訪數據的價值飛躍,遠不止于接通率和數量的提升,更在于實現了全流程、可追蹤的動態管理。
從“靜態存檔”到“動態追蹤”:所有隨訪數據自動沉淀在系統中,形成連續、可追溯的患者康復檔案。不同于傳統表格記錄中難以關聯的零散記錄,系統支持按人、按病種、按時間維度靈活檢索與整合,哪怕跨越三年五載,患者每一次的反饋都清晰可循、縱向可比;
從“人工統計”到“自動洞察”:醫院可實時查看每位醫生的隨訪完成率與溝通質量,無需手工匯總與公式計算。系統自動統計關鍵指標,并支持多維度分析患者的共性問題,為臨床路徑優化與服務質量提升提供數據依據;
從“個人臺賬”到“無縫傳承”:即便醫生崗位調整,其企業微信端的隨訪任務與歷史記錄也可完整移交,新接手的醫生能迅速把握患者情況,確保醫療服務的連續性和責任的有效傳遞。

這意味著,醫院的管理維度,已從追問“做沒做”,全面升級為考量“做好沒”。
隨訪,從“形式”走向了“質量”。
4. 政策引領下的隨訪價值
事實上,國家也在不斷強調隨訪的重要性。
無論是《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》,還是《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》,都把“診后隨訪”列為重點任務。
響應國家政策,實現規范管理
根據《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》等政策要求,隨訪是健全分級診療制度、強化患者全周期管理的關鍵環節。系統化、規范化的隨訪,既符合單病種質量管理規范和臨床路徑實施要求,也為醫院落實“國考”中關于患者連續服務、降低復發再住院等指標提供了扎實的數據基礎。

改善就醫體驗,提升患者滿意度
《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實施方案》明確將“診后管理與隨訪”列為重點任務。徐礦總醫院的實踐表明,高效、溫情的隨訪極大增強了患者離院后的安全感與信任感,真正實現了“出院不離管,康復有人問”,是國家“以患者為中心”服務理念的有效延伸。

從應對考核到服務人民健康
隨訪做得好不好,不僅是完成政策考核的指標,更是醫院服務百姓健康能力的體現。做好隨訪,意味著醫院不僅在完成治療,更在守護健康;不僅在回應要求,更在踐行使命。
5.隨訪工具——康博嘉HCRM
這一切改變的實現,離不開康博嘉HCRM系統的深度賦能。
作為貼合醫療場景的數字化助手,它無縫融合企業微信與院內呼叫中心,以輕便、智能的方式重構了隨訪流程:
操作極簡,融入工作日常:醫生無需額外培訓,在企業微信即可輕松發起隨訪。企微熟悉的操作界面極大降低了使用門檻,讓隨訪自然融入醫療行為;
官方標識,信任顯著提升:系統自動以“醫院官方號碼”外呼,有效消除患者拒接顧慮,實現高達90%以上的接通率;
數據自動沉淀,管理實時可溯:每一次通話完成后,隨訪記錄即時錄入并結構化歸檔于HCRM系統,真正實現全程可追蹤、可統計、可考核。

徐礦總醫院的實踐表明:只要方式得當,隨訪可以真正做到高效、溫情、可管理。
康博嘉HCRM,就像是安靜的幕后力量,把醫生的碎片時間、患者的接聽率、醫院的數據沉淀串聯在一起。
結語
隨訪,本該是醫療服務的延伸。如今,在信息化的助力下,它終于回歸初心:
醫生不再為時間發愁;
患者不再拒接電話;
醫院不再擔心數據散亂。
隨訪,不再是負擔,而是醫患關系中最自然的延續。
這就是徐礦總醫院隨訪變革背后的故事,也是越來越多醫院正在走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