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,一則來自財政部與國家衛健委的聯合通知——《關于下達 2025 年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(公立醫院綜合改革)補助資金(第二批)預算的通知》明確,將向20個示范城市下達總計20億元中央財政補助資金。
這筆錢將花在哪?會給患者、醫院帶來哪些改變?又將如何推動醫療生態的深層重塑?我們從政策內涵、實施路徑、地方實踐及未來挑戰等維度,一一拆解。
1.從“輸血”到“造血”,改革邏輯的升級迭代
診療能力提升:讓市縣醫院“能看病、看好病”
過去,基層患者“大病不敢看、重病往大城市跑 的現象,根源在于市縣級醫院診療能力不足。此次專項資金將重點投入設備更新與學科建設,比如為縣級醫院補充CT、核磁等關鍵設備,支持腫瘤、心腦血管等特色專科發展,從硬件到軟件雙管齊下,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。
分級診療深化:破解“看病難”的關鍵一步
20億資金將推動優質資源下沉,比如通過建設縣域醫共體,實現“鄉鎮檢查、縣級診斷、結果互認”,避免患者重復跑路、重復檢查,同時引導大病患者有序轉診,緩解大城市醫院的診療壓力。
智慧醫院賦能:用技術讓醫療更高效、更省錢
信息化是醫療改革的“加速器”。此次資金明確向智慧醫療傾斜,無論是AI輔助診斷、互聯網醫院建設,還是DRG/DIP支付改革與大數據監管的結合,都旨在通過技術優化診療流程、精準控制醫療費用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央財政采用“競爭性評審+績效獎補”機制:先通過評審篩選出改革意愿強、方案可行的城市,再根據后續改革成效發放獎補資金。這一機制既確保了資金精準用在“刀刃上”,也倒逼地方主動創新改革模式,避免“等靠要”的消極心態。
2.示范項目:縣域醫療與智慧醫院的“雙輪驅動”
縣域醫療:從“單點突破”到“體系重構”,補上基層短板
此次中央財政不僅在20億公立醫院改革資金中向縣域傾斜,更在“醫療衛生強基工程”中單獨投入88億元支持縣域醫共體建設,核心是打造“五大資源共享中心”(醫學影像、心電診斷、病理檢查、檢驗檢測、消毒供應),徹底解決基層醫療資源碎片化的痛點。
設備升級:讓基層有“趁手工具”
中央資金將支持約600個縣域醫共體配備1.1萬臺(套)設備,包括CT、核磁、超聲等高端設備,過去“鄉鎮醫院只能看小病”的局面將逐步改變。比如山西某縣域醫共體,通過資金支持配備了移動DR設備,鄉鎮衛生院能直接為老人做胸部檢查,結果實時傳輸到縣醫院診斷,極大方便了農村患者。
人才培育:破解“引不進、留不住”困局
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計劃已累計輸送超10萬名基層醫護,同時專項資金還支持“縣管鄉用”“鄉聘村用”等人才激勵機制。
利益共享:讓基層有動力
山西太原推行“醫保基金按人頭打包付費”模式:醫保基金按區域內居民人數打包給縣域醫共體,結余資金按比例分配至縣鄉村三級。這一機制讓基層醫院從“多看病多賺錢”轉向“少生病少花錢”,主動開展健康管理、慢性病防控,激發了服務動力。
診療流程再造:AI讓診斷更快更準
廈門某醫院的AI輔助診斷系統,覆蓋影像、病理等場景,過去醫生需要30分鐘才能完成的肺部CT診斷,現在借助AI只需5分鐘,準確率還提升10%。
管理效能提升:大數據管住“不合理費用”
隨著 DRG/DIP支付改革的推進,大數據監管成為控費的關鍵。重慶涪陵通過搭建醫療費用監管平臺,實時監測醫院的診療行為,對過度檢查、不合理用藥等問題及時預警,2024年累計攔截不合理費用超3000萬元,控費精準度顯著提高。
區域協同升級:遠程醫療讓上級資源觸手可及
重慶涪陵構建的“五大遠程中心”(遠程會診、遠程影像、遠程心電、遠程檢驗、遠程教學),讓基層患者在鄉鎮衛生院就能享受到區醫院專家的診斷服務。2024年該中心服務量超400萬人次,其中80%以上是農村患者,有效緩解了“看病遠”的問題。
4.地方實踐:差異化探索,改革百花齊放
河南洛陽:11.1億元聚焦“五大專項”,破解資源下沉難題
作為中部地區的人口大市,洛陽的醫療痛點集中在“優質資源不足、基層服務薄弱”。為此,洛陽將11.1億元專項資金投入“五大專項”,精準破局:
優質資源擴容:建特色專科,讓患者“就近治大病”
重點建設腫瘤、精神心理、兒童康復等特色專科,比如在市第二人民醫院打造腫瘤中心,引進直線加速器等高端設備,過去需要到鄭州、北京治療的腫瘤患者,現在在洛陽就能完成放療、化療,2025 年上半年該中心接診量同比增長 40%。
便民服務優化:“一站式”結算+MDT,減少患者跑腿
推行一站式結算服務,患者在醫院就能完成醫保報銷、大病保險、醫療救助的 “一單式”結算,不用再跑多個部門;同時推廣多學科診療(MDT),針對腫瘤、疑難雜癥患者,組織內科、外科、影像科等多科室醫生聯合會診,避免患者“多頭問診”。
智慧醫療與互聯網醫院:讓看病更便捷
建成覆蓋全市的區域影像檢驗互認平臺,減少重復檢查;規劃建設5家以上互聯網醫院,患者通過手機就能在線問診、開具處方、藥品配送,尤其方便了慢性病患者和行動不便的老人。
價格動態調整:提高醫務性收入,激發醫生積極性
完成2629項醫療服務價格調整,重點提高診療、手術、護理等醫務性服務價格,降低大型設備檢查、藥品耗材價格。
福建廈門:13億元凸顯“兩大特色”,打造區域醫療高地
作為沿海開放城市,廈門依托“兩岸融合”優勢,將13億元專項資金用于“兩岸醫工融合”與“學科全鏈條建設”,打造差異化競爭力:
兩岸醫工融合:引進臺灣先進技術,提升診療水平
建立兩岸醫師培訓基地,每年邀請50名臺灣知名醫師來廈坐診、授課;在免疫性疾病、康復醫學等領域開展合作,比如與臺灣某醫院聯合開展“免疫性疾病精準診療 項目,通過基因檢測為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,目前已服務患者超2000人。
學科全鏈條建設:打造“防—篩—診—治—康”閉環
重點建設腫瘤學科,構建從預防、篩查、診斷、治療到康復的全鏈條服務體系。比如在社區開展免費肺癌篩查,對高危人群進行低劑量CT檢查;在市級醫院建立腫瘤多學科診療中心,術后患者可轉到社區醫院進行康復治療,形成“上下聯動”的診療閉環,填補了區域腫瘤診療的空白。
5.改革深水區,如何破解“硬骨頭”?
盡管20億元專項資金帶來了顯著的政策紅利,但公立醫院改革進入“深水區”,仍面臨不少挑戰,需要持續破題。
當下的三大挑戰:
資金使用效率:部分地方“重硬件輕軟件”
一些城市將資金重點投入設備采購等硬件建設,但在人才培養、信息化運維、機制創新等軟件方面投入不足。比如某縣醫院用專項資金采購了核磁設備,但因缺乏專業操作醫生,設備閑置率達30%,造成資金浪費。未來需強化績效管理,建立“資金投入—改革成效”的掛鉤機制,避免“重投入輕產出”。
人才短缺:基層醫護“留不住”問題仍突出
盡管有定向醫學生培養計劃,但基層醫護人員的薪酬待遇、職業發展空間仍不如大城市醫院,導致流失率居高不下。某西部縣域醫共體數據顯示,2024年基層醫護流失率達15%,其中80%流向了市級以上醫院。需進一步完善“縣管鄉用”“職稱傾斜”等激勵機制,讓基層醫護“留得下、有發展”。
利益再平衡:醫保與醫院的協同仍需加強
DRG/DIP支付改革要求醫院控制成本,但部分醫院的補償機制尚未完善,導致“控費”與“服務質量”之間出現矛盾。
未來的三大發力方向:
強化縣域龍頭作用:從 治病轉向健康管理
比如通過縣域醫共體開展慢性病管理、老年人健康體檢、健康宣教等服務,從源頭減少大病發生率,實現“小病不出村、常見病不出鄉、大病不出縣”。
深化“三醫聯動”:讓改革形成“合力”
進一步推動醫療、醫保、醫藥的協同改革,比如將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與醫生薪酬改革掛鉤,讓醫生的技術價值得到合理體現;同時完善藥品耗材集中采購機制,降低患者用藥成本,實現“醫院得發展、患者得實惠、醫保可持續”。
擴大智慧醫療應用:用新技術打破“區域壁壘”
比如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病歷共享平臺,患者在不同省份的醫院就診時,醫生能實時調取病史、檢查結果;推廣“互聯網+護理服務”,讓居家老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專業護理,真正實現“醫療資源跟著患者走”。
20億元中央財政投入,不僅為20個示范城市提供了資金支持,更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:我國醫療體系正從“規模擴張”向“質量提升”加速轉型。
當然,改革不會一蹴而就,資金使用效率、人才短缺、利益平衡等問題仍需逐步破解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隨著中央與地方協同發力、技術創新與機制改革雙輪驅動,我國正加速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。
最后,我們是為廣大醫療機構提供智慧醫療系統的服務商,如果貴醫院需要智慧醫療HIS系統、智慧管理HRP系統、智慧運營HCRM系統,歡迎您隨時溝通~
關注康博嘉微信公眾號
獲取營銷干貨和最新活動資訊